开声十三法

[ 2005-11-14 14:07:35 | 作者: wrrx ]
字体大小: | |
  声乐界重大发现 序 开声十三法,可使国际声乐论坛得到从来没有的改观。它是声乐论坛新的里程碑,它可使众多从事声乐的人很快走出困境,世界上, 那麽多的声乐专家,包括那麽多非常有名的声乐专家,哪个研究出像开声十三法这样清楚准确的理论?难道还不足以证明, 它的价值有 多麽大吗?退一步讲,如果开声十三法没有问世,你就是出多少钱也买不到。只有对艺术非常老实,非常尊重的人, 才可能有机会得到 你梦寐以求的东西。反之,就是大风把它刮到你家门口,你也会把它放走,让别人得到。
   开声十三法的简介:写的非常简单,多数人看了以后,都觉得简单。简单的都使他们看不懂。真正从事声乐研究多年,而且是上了 路的人,才能看出此法的重要性。能看出此法的重要性和价值的人,为数极少。 (我指的是国际上,并不限于某一国家)开声十三法的 简介已然写的极其清楚,只不过你看不懂。不是简单,是差距的问题,差距非常遥远。就好比地球人看UFO一样,弄不清楚是怎麽回事。 开声十三法是苦心,耐心,痴心,灵机,清贫,无奈加偶然,才得到的东西。有一点浮躁的情绪,都得不来它。(因为你可能中断 研究)你不知道何时才能摸到它,一年两年,十年八年,二十年三十年,遥遥无期,就像人得了莫名其妙的病一样,不知道什麽药能治, 也许到死都治不了。 以前那麽多代搞声乐研究的人,我就不相信他们当中,没一个有痴心的研究者,但都没有成功。 我不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,连钱都数不了,数多了就糊涂了。我这一辈子从小就喜欢艺术,也没有什麽名望,没干过什麽大事。但 在研究开声十三法上,耗尽了我所有的精力,包括身体。能得到它,是上天对我最大的恩赐,对此,我已心满意足了。 在此,我郑重声明,我愿意转让我所研究的“开声十三法”的版权,价格不能低于一千万欧元。 能买到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艺术 理论,这一价格已经很低很低了。这不同于买商品,货物,可以货比三家。独特的艺术理论, 购买者如果没有实力相当的艺术水平,是 不会理解的!
   开声十三法
   声乐艺术是一门科学,凡属科学的东西就必定有它的规律性: 形似音 形似音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辙推算出来的,它出自唱词的尾音,因为每个字都属于十三道辙,比如:“江阳辙”阳字的尾音是“昂” 字,而昂字里还有另一个音的存在,这个音就是形似音,这样唱昂字时,必须同时唱“形似音”,也就是两个音同时唱,而且要以“形似 音”为主,声音才会畅通无阻,声音可以推出去,拉回来,运用非常自如。如果昂字里面不加“形似音”,声音不厚立不起来,而且一推 声音就会扣死,有气也用不上,声带处在“封闭式”。所以声音绝对不会通,有的演员在演唱时声音总不开,自己也很着急,但不知毛病 出自何处不懂得一个声音里还有另一个声音存在;有的演员在唱时声音很好,都是已经运用了“形似音”也就是“双声”,但他们是感性 的,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。虽然声音很好,但不知是怎麽发出来的,反复性很大。最轻者,也是会感到昨天演唱时这个音很好,今天怎麽 有点不舒服,以此反反复复闹得演员一生当中,对嗓子非常谨慎,恐怕出现什麽毛病,觉得嗓子非常难以对付,严重者已成心病。 “形似音”目前在声乐界里还没有发现 在众多的音乐专家当中,各有各的说法,但是都没有一针见血的说到病根上,学生在接受他们这种既“抽象”又含糊不清的理论时,理 解相当慢,有的学生即便是摸到方法,也不一定是教师教的。 “形似音”就不一样了,他很容易被演唱者接受。因为它有具体的东西,它可以指清楚演员在演唱时为什麽不行,哪个音不通,哪个音通, 为什麽不通,应该怎麽唱,用字或音把这个音标出来,标的非常细致,这样演员在接受时目标清楚,知道自己应该怎麽唱,以哪个点为主, 哪个点为辅,思维清楚也就好练,进度也就明显了。
   “形似音”在世界上诞生了多少个世纪,现在已无从考证。我本人只是到现在才发现它,能发现它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,因为到目前还 没有谁发现了它的存在。“形似音”已经存在了那麽多年,为什麽文艺史记上没有记载,到现在仍然是个迷。从京剧的唱腔上分析 “形似 音”太多了,多得离开了它你就无法使你的声音好起来。虽然“形似音”到处都是,但是非常难发现,就在你眼前的东西, 而你却视而 不见。“形似音”在过去京剧的老唱片里,已经明显的表现出来,有的演员运用的很绝妙, 这说明“形似音”在没有京剧以前的什麽时期 就已经存在了,由于没有记载至今使后来人对这种东西总认为是个迷,随时捉弄演员,好多演员包括非常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对它束手无策, 听之认之,久而久之就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:“今天嗓子不在家,老天爷不赏饭”等等。 如何把“形似音”唱好呢? “形似音”贯穿整个唱腔当中,它随着字的辙口变化而变化,也就是一个字,是一种辙口。辙口不一样,“形似音”也不一样。 就是同 一辙口里,由于字不一样其归音也不一样,有时一个辙口里,就有几种归音。也就是用几种“形似音”来演唱, “形似音”在拖长音时, 作用更重要,因为它起着主导作用,使你的嗓子不会发涩,自然就会省力气,声音是松弛的,音色也就更美。 怎样识别声音通了没有呢? 最主要的要听他唱了“形似音”没有,“形似音”唱通了,声音自然就通了。在练习唱腔时,如果你的声音没通, 先别唱字的归音, 先把这个字的“形似音”唱通,然后加上字的归音,但一点都不能影响刚才所唱的“形似音”的音量,影响了就是不对。 加进字的归音后, 声音应该比刚才演唱的“形似音”更响,这才算正确,否则就是没有唱好“形似音”,在加进字的归音时,有的演唱者, 觉得字音有点模 糊,似是非是的感觉;不象说话时吐字那麽清楚,这就说明你演唱得很对,本来舞台上演唱的字就和日常生活中的字不一样, 这就叫做“ 艺术字”。 “形似音”在唱腔当中如何使用 在把“形似音”用作唱腔当中音与音之间的“过渡音”,也就是“转折音”时,要灵活掌握,不要死搬硬套,千篇一律, 要跟椐你所 演唱字头的音量相对称,有时可以打点,有时可以小点,还有时很小,必要时可以把它唱的“若有若无,似是非是”的样子。一句话, 就 是要根据唱腔的感情变化灵活运用,不要把它看成是僵死的东西。
  中国以前的一些艺术家当中,就有人把“形似音”运用得不好, 造成怪 腔怪调,有的后来人还把他说成是一派,这真是天大的笑话。您如果愿意学,认为他好听这也无碍大局,但必须指出这是错误的东西, 和 流派不能相提并论。不管是哪个流派,没有一家是以怪腔怪调起家的,当然这些流派各家都有自己的特点, 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两个字“ 悦耳”。当今通俗歌曲中个别的摇滚歌手的音色,不就是当年威震上海的艺术大师--周信芳的再现吗,周信芳和所有老生的味道都不一样, 但他确实非常好听。所以说,音色不能单调,这就和树林中的鸟一样,不能都一样,也不可能都一样,这才是大自然。虽然周信芳和别人 不一样,但他在唱腔中的“形似音”和“靠音字”的用法,却和别的老生名家一样,他把“形似音”,“靠音字”运用的相当好,只有自 己音色和别人不一样,这就形成了--麒派艺术。
   “形似音”与字的归音是相互制约的 在唱字的拖长音时,必须使用“形似音”,它能制约字的归音无法扣死,保证字的归音能强,能弱,运用自如。它可以使演员的境界 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,“形似音”在汉字当中也是一个字,如果在唱词当中出现“形似音”的字时, 那它的“形似音”就是本字的归音, 也就是“闭声字”。因为,它能使“开声字”不至于跑掉,起着扣着“开声字”的作用。因为“形似音”都是“开声字”,而本字归音是 “闭声字”,“形似音”是“开声字”,喉部处于开声状态是松弛的,字音易跑,本字归音喉部处于“关闭式”容易扣死,所以在演唱时, 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的,谁也离不开谁。无论中国的戏曲,歌曲,还是外国歌曲,谁也离不开“靠音字”和“形似音”, 如果你把“形 似音”真正搞通,就是不懂外语,你也能清楚的辨别出演唱者的声音是否通,不管哪个国家的戏曲或歌曲,都是以声音为主的,他们发出 来的声音按中国的十三道辙来套用,完全可以把他们的声音按十三道辙清楚,准确的归类,那他的声音好坏也就明显可见了 (这仅指“ 形似音”而言)。 “形似音”是汉字归音的“靠音字”与十三道辙是紧密联系的,“靠音字”和“形似音”是没有国界的, 虽然国际上语言文字各异, 但就发出来的音韵世界上全是一样的,哪国没有阿音,依音等等。 “靠音字”和“形似音”是任何一位好的演唱家必须具备的,越是在演唱上达到高峰者,证明他们已经运用了“靠音字”和“形似音” 但他们不一定清楚是怎麽回事罢了。因为他们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,“靠音字”和“形似音”这两点来讲, “形似音”比“靠音字” 就更难于发现,有的“靠音字”在演唱当中,可以着实的唱出来;有的是似是非是的唱出来,在听觉上可以发现较快。而“形似音”就不 一样了,它是汉字归音字的“开声字”不能着实的唱出来,一般演唱者是难于发现的,这就是演唱者之迷。有的演唱者虽已到达高峰,但 后来一下子又不行了的原因所在。因为他们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,当成宗旨,所以后来导致急剧滑坡无有“回天之力”, “靠音字”和 “形似音”在演唱当中贯穿整个唱腔当中,没有它你的嗓子条件再好,境界再高,也无法使你的嗓音得到充分的发挥, 一辈子也登不上高 峰;就是登上高峰者,也有掉下来的,再也爬不起来。“形似音”是根据中国古音韵十三道辙来定的,十三道辙基本把所有的字分成十三 大类,而个别的辙口里又有小的出入,同属一个辙口,归音就有四种之多。所以“形似音”也要跟着变化,使用一种“形似音”是万万不 行的,需要灵活运用。 在十三辙的范围里,绝大部分的辙口,也就是归音,都能用汉字来标出它的“形似音”是什麽字。 但也有的辙口归音的“形似音” 用汉字无法标出来,因为在汉字里没有这种字,只能讲,不能写。中国近代音韵家--赵元任就曾经说过: “反切语”,是说的不是写的, 有了附加音的规则,无论遇到要说的字,他的反切就脱口而出。跟韵书反切取易认字,注难认字的用义迥然不同。因此, 虽然文字的反 切都是有字的,而“反切语”的“反切字”往往就碰到没有字的“反切音”。
  所以说要想把十三到辙里的所有归音用文字标出来,是决对不行的,只能通过录音来解决。 开声法与演唱法 开声十三法是我用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,才研究出来的。 一个音里面有两个音,就是说一个音由两个音组成。任何一个音都是这样(包括半音),这是我多年来的研究得出的结论,千真万 却,准确无误。凡是演唱的东西,都有两个法,也就是两个第一。演唱者在两个法都没有解决的情况下,开声法是第一要解决的。 声音 开不了,怎麽演唱?这就和经商一样,你要先有本钱。开声解决了,演唱方法就上升为第一,因为它是控制中心。艺术境界的好坏, 直 接影响歌唱者的水平高低,如果开声解决好,那麽演唱方法永远是第一位的。两个法都是高水平的,才是完整的歌唱艺术家。缺一不可, 两者的关系是一分为二,是两家。但在演唱起来又合二为一,是一家。两个方法都好的情况下,它们之间能互补 ,使演唱者如鱼得水。 到了自由王国。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法没有得到解决,或没有解决好,演唱起来它们又互不帮忙。所以绝对不能把两个法混为一谈,混为 一谈是极其错误的。 在演唱方面:一个好的歌唱艺术家,他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自然变化,不是强变。一个不变的艺术,是僵死的艺术, 没有生命力。 发声方法是永远不变的,变了就会走向反面。有几个音感觉不好,很可能就会起连锁反应。 严重者用不了一年就会使你自动退出舞台, 很难东山再起。这可不是危言耸听。 京剧界的老前辈,鼎鼎大名的老生名家--余叔岩,在他同时期的,还有几位艺术家,都是这样变化的。变化的无可挽回,过早的退 出舞台,令人惋惜。
  讲个小故事,一个农夫在田里到处挖,想挖到自己想找的金子,挖了很多年。终于有一天,突然挖到了一大块金子。从此以后,农 夫便富有了。如果把这个农夫换成歌唱家,就不一样了,歌唱家虽然刻苦磨练也得到了金嗓子,但他有时在不知不觉中, 就把它丢了。 而且怎麽丢的,都不知道。原因是他不知道怎麽得来的,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。想不丢也不容易,越是极其聪明, 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艺 术家,越容易得此病症。 开声十三法,虽是个很好的开声方法,它能使众多的演唱者都能得到很大提高;但它不能使所有的演唱者,都能成为极有成就的歌 唱家。因为演员之间条件有差异,差异各不一样。因为歌唱家是有条件的,各种条件具备,才能达到。 大多数人永远也成不了歌唱家, 几十年出一两个真才识学的歌唱家,也是正常范围。哪能三天两头的出歌唱家呢?出多了,自然有假。 十三法尤其对歌唱水平极高的艺 术家和在学校里正在学习歌唱,而且是极具条件的学生最有用处。对艺术家,十三法能有效的防止歌唱家的演唱水平走下坡路, 延长演 唱的艺术寿命,使其不能过早的退出舞台。 对学生而言,它能使那些有条件的学生,而且将来能成气候的学生,不会因为开不了声而半途而废。发声这个东西, 你悟出道理, 它就在你眼前,悟不出道理,犹如大海捞针,难上加难。 多明戈在上海的演出,在某种程度上,可能就是在发音方法上出了问题。很可能他在发音方法上,没有明确的宗旨,没有上升到理 性认识。感冒能影响嗓子,这是千真万确的。但是感冒不到一定程度,不会对嗓子影响的那麽厉害。 一般感冒只能影响嗓音的透明度, 不会影响到演唱不了的地步。就是多明戈正常的时候,他有的发音也有压迫感,没有到声音真通的地步。这与他本人的音色无关。 音色 与是否唱通是两回事,三大歌王的音色各不一样,也不可能一样,一样就没意思了。 多明戈曾在电视中讲,他在演唱当中,是用心去唱,这在京剧界里叫唱情,这话很对,但非常抽象,好象是一个心字, 一个情字, 就解决问题了。那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失声是怎麽回事?心字怎麽不管用了,派不上用场了?所以说,一个心字,一个情字, 都解决不了 问题。能把内心深处的情,用声音都表达出来是有前提的,有条件的,有方法和有技巧的。脱离了这些条件,谈什麽用心去演唱, 用情 去演唱?你表现的出来吗? 声乐中的“海市蜃楼” 在练习发声当中,尤其是在感觉上出现过大的紊乱,受的伤害比较重的歌唱家,这种人的练声之路,是很漫长的和遥遥无期的,不 是三天两早晨就能解决的事情。 这种人在练声的过程当中,会经常出现“海市蜃楼”现象,也就是这几天声音非常好,影像一过,感觉全无,这是为什麽呢?是因 为你根本没有找到发音的正确宗旨;也就是要领,不知道你的好声音是怎麽发出来的,也不清楚不好的声音是怎麽发出来的。 “海市蜃 楼”现象,一般都是好现象或好的感觉,因为你只是出现好的感觉,上升不到理性认识,梳理不出头绪,也就无法把哪个点当成宗旨。 对于一个受伤害较重的歌唱家,不管你经验多丰富,多麽聪明过人,也无法使你逃脱“厄运”。一般来讲,这种人在受过伤害之后, 还把它当成命根一样,一直在进行研究,探讨,如果能在10年-30年内,把他原来的好声音重新找回来,这应当是奇迹中的奇迹。极有可 能一辈子也找不回来,这是极正常的事情。 因为这种人,没有一个正确的宗旨,来指导他的练习过程,也就是检验每一个字或每一个音是否正确。因为这种人,出的毛病都是 在开声法上,而不是演唱法。他们在练习过程中,就是出现“海市蜃楼”也无大用。明确的告诉你,这种好的感觉, 最多维持一个月, 最少几分钟,好的感觉就没有了;又回到使你烦恼的境地,犹如帆船在海上遇到了无风区,使你无可奈何。这种情况的出现, 是非常可 怕的,它能使你失去信心,失去斗志,失去勇气,失去精神寄托,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。 这种人,如果能真正找回来,并能找到正确宗旨,这个歌唱家在舞台上会像佛光一样,出现光环,光彩夺目。 他是真正的歌唱家, 是“全无敌”型的艺术家,他的声音一辈子也不会再变,因为他已到了发声上的自由王国。但是,这种歌唱家目前还没有出现过。
   必须 指出,有了开声十三法的问世,这种歌唱家一定会出现,而且时间会大大缩短,不再是遥遥无期的,像捉神弄鬼一样, 打发自己美好的 艺术青春。 摘要 论京剧老生名家--余叔岩 在演员当中,有很多人把会发声和会变化节奏误认为是一个问题。它们通称这是唱法好,或会唱,不知道这是两个问题。而且在过 去的一个世纪当中,这种看法就存在,至今还普遍存在。这种看法,就像人得了绝症一样,谁要是真中了这个邪, 不管你是哪一位演员, 都没有好下场,想得开的退出舞台,想不开的就要命。这好像是言过其实,危言耸听,来吓唬别人。关键问题在于得了绝症, 还不知道 怎麽得的,越是在演唱方面,攀登到高峰者,如果达不到理性认识,极有可能得这种病。且在很短时间里,就会一落千丈。要想找回,那 真是太难了。除非出现奇迹,可能性相当小,余叔岩先生,就是得此绝症。而丧命者。王少楼,李少春先生继余之后, 又是得此绝症者。 这几位真正的艺术家,是当今公认的艺术天才,才智过人。在京剧艺术上,贡献很大,造诣很深。 尤其余叔岩先生的老生音色和唱法现 在依然不过时,生命力很强。那为什麽得此绝症呢?病的原因在于,他不懂得把前面所说的两个问题分开看,而是混为一谈。 因为他的 进取心极强,进取心不强也不会在艺术上达到那样的高度;就因为他的进取心相当强,不满足于现状,在艺术上经常反省自己, 而自己 并不知道在前进当中会失足落水;如果要知道的话,我看他是绝对不会探这步的。他只是知道“艺无止境”这个道理, 这个道理是绝对 没错的。但是在怎麽前进上,必须有清醒的头脑。正确的东西只有一个,对了,就不能再改;再改就会像反面走。艺无止境, 是指一种 艺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,不能停步不前;任何一种停步不前的艺术,必将死亡。就以京剧艺术而言,也是要发展的。 京剧艺术是 一种综合艺术,唱,念,做,打;都包括进去,并且成为一个整体,使人看起来很完整。就唱腔而言,里面包括,发声,强弱对比 节 奏变化,这两个方面,也就是声与情。发音对了,绝对不能改。发声在演唱当中,属于一个极重要的部件。发音对了,只有一个, 或对 或错,而没有第二个。发音是不能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东西,而节奏和强弱就不一样了。它是有时代感的, 必须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, 而且变化的相当自然。艺无止境,就是指在这方面所言,而不是指的发声这个部件。古代人的声带和现代人的声带没有区别, 要想声音 大,都得用同一种方法。而在节奏和强弱对比方面就大不一样了。古代人听的节奏和强弱方面和现代人是绝对不一样的, 就以京剧的老 唱片而言,节奏,强弱对比,到现在已有了相当大的变化;而发音,没有变化,过去好的名家,现在听起来,声音依然好。 而且现在的 演员也无法相比,所以说余叔岩在这方面思想是乱的,没有分清,就失足落水。
   根据老唱片来判断,余叔岩一生当中所录制的十几张唱片,就最后录制的“沙樵饯别”不是很好的,其它都是非常好的, 或是比较 好的。最后那张就是他得了绝症时的代表作,根据他的年纪,那是指不过三十几岁,声音应该正是好的时候, 不应该出现那样的声音。 别人都认为余的声音好,余本身也一样认为自己的声音好。余的声音确实好,而且在声乐上来讲,他的声音非常通畅,共鸣相当好。 但 他并不一定知道,自己的声音好到什麽份上,只知道艺无止境,不断进取这个说法,余在唱腔上的发音方法是感性的, 没有上升到理性。 在艺无止境的鞭打下,把自己好的声音改没了,一个音影响另一个音,起了连锁反应。然而在当时红到那个份上的余, 他能跟谁说呢? 说什麽呢?说我找不着家了?在当时的时代的余决不会向任何人诉说他心中的话,因为说了,什麽全没了,只有收山。 余本人正在好的时候,这突如其来的横祸飞到他的头上,在精神上,他是很难接受的。心理极度不平衡,慢慢的余便得了病, 这绝 对是事实。跟外面说他病得很厉害的说法完全一样,但病因是从精神上导致到身体其它部位上的,余的精神垮了, 因为他失去了精神寄 托,失去支柱。导致余不到五十岁就饮恨身亡。为什麽余会到如此地步,就因为他以前在舞台上真正享受过艺术的魅力。而且在舞台上, 能随心所欲,心想事成。他所能够达到的艺术水准,在那个时期,甚至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与之相比。这样一位艺术天才,突然间在声 音上飞来横祸,太使他无法接受,这对一个真正追求艺术的演员来说,在没有什麽东西对他打击有这麽大。他没有因为没有了好的声音 而精神失常,就已经很幸运了。别忘了,他这个人对艺术追求的心情,是一般演员不可想象的,也是一般演员所不能理解的。余是在真 心追求艺术,渴望攀登高峰的前进路上走进了“迷魂阵”,遇到了“鬼打墙”。并不是像当时传说的那样,中年变声。
  据有的老前辈讲 余一生唱了十年戏,前五年是好戏,后五年就不行了。据说,余一气之下,把包头的网子都跺了,决心不唱了,其心情的沉重,不言自 明。 在当时那个时代,又不便讲出真相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虽然余叔岩先生走错了致命的一步,但他依然是一位高深的艺术家。这一点 是无可争议的。换言之,只要京剧存在一天,在老生这个行当里,余派还是无可争议的正宗。如果余是长寿的话, 余派艺术还会有非常 大的改观。决不是仅限于他录制的唱片那样。对一种流派来讲,我们后人决不能一味的肯定,也不能一味的否定。 必须对其加以全面的 严格剖析,找出它的优缺点,才能真正继承,并且得到发展。对于一种流派加以分析, 去粗取精是一件非常艰难而又是高水平的工作。 一般演员是做不了的,凡事要问一个为什麽,你要是真正知道一种流派艺术为什麽好,好在哪里,那你就登高有望了,如果你再有条件, 成功就向你招手了。虽然余走错了致命的一步,他依然是我们后人最最尊重的一位艺术大师。他对艺术的追求精神,对后人鼓舞太大了, 我们后人因为要继承和发展京剧艺术,就不能不把过去错了的观念纠正过来,使后来真正在艺术上有造诣的演员,不要重蹈覆辙,真正 去粗取精,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。 然而余叔岩先生去世这麽多年,京剧界并没有人知道余先生走错这危险的一步,且都认为是中年变声,塌中等等, 没有对他进行 长期严格的分析,这就对后来人在声乐艺术这条道路上,投下阴影,而且还有可能别人会重走他这一步。
[最后修改由 wrrx, 于 2008-01-05 23:34:00]
评论Feed 评论Feed: http://www.ssiww.net/feed.asp?q=comment&id=25
UTF-8 Encoding 引用链接: http://www.ssiww.net/trackback.asp?id=25

这篇日志没有评论.

发表
表情图标
[smile] [confused] [cool] [cry]
[eek] [wink] [sweat] [lol]
[razz] [redface] [rolleyes] [sad]
UBB代码
转换链接
表情图标
悄悄话
用户名:   密码:   注册?
验证码 * 请输入验证码